迎来重要机遇期
当前,世情、国情、区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区县域经济正处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从中央到自治区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县域经济发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又一次突出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自治区党政领导在不同层面多次强调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意义及发展重点。各旗县政府以完善思路、突出特色、巩固基础、明确目标为重点,正在抓紧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从中央到自治区、从自治区到县乡,已形成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氛围。
政策优势更加凸显,县域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我区县域不仅享受国家少数民族自治、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扶持以外,还有牧区旗县享受《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扶持,蒙东旗县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鄂温克等3个自治旗享受较少人口民族自治地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国家政策叠加优势明显。自治区为了加强县域经济工作,出台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县域经济意见”),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区域合作不断加深,县域对外开放潜力巨大。我区县域向北有19个旗市与俄罗斯或蒙古国接壤,已开通陆路口岸18个,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向南有37个旗县市与8省区毗邻,区域合作不断加深。特殊的区位优势,使我区县域可充分利用区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毗邻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为大力发展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化同步”将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十足。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更是难得机遇。我区县域工业化起步较晚、层次较低,但是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已超过半壁江山,已培育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壮大,新型工业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2年,我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只有37.03%,并且质量较差,我区大中城市也凸显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通病,持续吸纳人口能力较为有限,县域小城镇将逐步成为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区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仍很低,但是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势在必行。我区县域作为农牧业现代化的主阵地,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必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扩权强县”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契机。1992以来,我国在浙江、河北、江苏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从2007年起,浙江又推行强镇扩权战略,选定141个省级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目前,全国已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
随着“8337”发展思路的深入推进,我区“扩权强县”改革正在酝酿,准备年内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旗县市进行试点,以“审批权和财权”为核心,扩大旗县市行政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