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博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露过后就露不得了 记得泡脚搓耳
    内蒙古新闻网    13-09-07 10:25    打印本页    来源: 重庆晨报
      专家提示:白露之后天气不会再热了,阴雨连绵当心“气象过敏”

      “还会热吗?”几乎成了这几天人们见面的口头禅。

      记者要告诉你的是,白露已到,不会热或不会太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专家介绍说,今天(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即使偶尔出现白天的温度高达三十几摄氏度的情况,夜晚气温也会骤降。地面已难积热,自然热不到哪里去了。

       泡脚同时搓耳,可补养肾气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

      对此,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主任医师吴兰贞告诫大家,如果此时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冷饮冰啤就莫喝了,凉拌菜也最好不要吃了。”

      此外,从白露起,大家应注意补养肾气,可选择每晚坚持用温水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再搓热耳朵和腰部,因为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防秋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粥

      很多人在秋天容易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这些都是秋燥惹的祸,尤其在白露时节,容易耗人津液。所以,饮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比如藕、梨、百合、银耳、桔饼、坚果等,都是润肺的好食材。对于体虚者,最好通过食补代替药补,“推荐用粥作为早餐,是简单实用的防秋燥佳品,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吴兰贞说。

      吴兰贞指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气虚和肺阴虚是比较常见的,前者的症状是易出汗(包括自汗和盗汗)、易感冒、语声低萎、脸色苍白,后者是各种“干”,如干咳、口干、咽喉干等,“重庆人喜好辛辣,加重内热,所以肺阴虚就要多一些。”

      对此,吴兰贞就建议重庆人在大啖火锅、江湖菜、烧烤等辛辣美食后,可以用百合、莲子等来润肺去火,对抗肺阴虚。而肺气虚的人们不仅仅只是补肺气,还需要养脾,因此,山药、黄芪就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了。

       阴雨连绵当心“气象过敏”

      当下,重庆阴雨连绵,虽然没了之前的炙热高温,但这雨老这么下不停,着实让人心情郁闷。吴兰贞说,这个时候,人体内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秋愁”现象,“医学上有‘气象过敏症’的说法,其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血压升高、失眠、多汗、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

      吴兰贞说,要想远离“气象过敏”其实并不难。生活有规律;天晴时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都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吴兰贞进一步解释说:“人一愁,就难免悲伤;悲伤一旦过度,就会伤肺。”中医学认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这“气”一是呼吸之气,即吸入大自然的空气、呼出人体内的废气;二是全身之气,即肺将吸入的新鲜空气供应给全身各个脏腑器官,从而保持全身功能活动充沛有力。

      当肺为悲的情绪所伤,这两个“气”就有变化。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和心肺的气血、加速血脉运行、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而常笑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所以,大家不妨多多开心,就算有悲伤也不要过度,对肺是大有裨益的。”吴兰贞提醒。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山西被挖双眼男童父亲:不可能是坠井嫂子作案
    合肥一中学3000初中生早读美国总统演讲稿引争议
    蒋洁敏涉嫌违纪被免职 张毅暂主持国资委全面工作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 王岐山赵洪祝到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已正式开通
    中共中央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
    人民日报评“大V”嫖娼:“私域”不是遮羞布
    爱传百城——寻找身边的感动
    温州一官员双规期间被纪委人员反复按头闷水致死
    最严电话实名制实施 非实名卡未激活将无法使用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原副书记杨汉中受贿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王素毅...
    基层政法机关招录85名公务员 今日开始报名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棚户区——包头北梁
    内蒙古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检查组在乌兰察布...
    【聚焦十二运】第2比赛日内蒙古健儿表现抢眼斩...
    难点变亮点 社会更和谐
    巴特尔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 潘逸阳等出席
    【专题】腹地网络媒体看天津港
    内蒙古发现极为罕见的红山文化双室房址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2013年活力内蒙古网上宣传活动专题
    【专题】最美基层干部
    【专题】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