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综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京井底人:曾被城管关狗笼里 谈何尊严
    内蒙古新闻网    13-12-07 11:34    打印本页    来源: 新京报

    【井底人】

    姓名:王秀青

    年龄:52岁

    籍贯:河北滦平

    对话动机

    昨晚,王秀青又悄悄地回到了丽都地区,他常住的井盖旁。

    前天,各方对井底人的关注,让他选择回家“避风头”,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他和妻子、刚上初一的儿子一起吃了饭,妻儿吃饺子,他吃面条和酸菜。

    王秀青,在丽都地区的井下居住10年,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人,在附近擦车为生。

    昨天,王秀青说出了在井下蜡烛微小的光明和常有的黑暗里,他怎样打发时光?怎样把一次次擦车的7元钱攥在手里,怎样看待未来的生活。也说出了支撑他井下10年生活的唯一动力。

    井底世界

    听收音机打发时间

    新京报:长期在井下生活,会觉得憋闷和潮湿吗?

    王秀青:时间长了就不憋闷了,就是夏天太热,我不住井里,有时在草坪上睡;冬天才住,冬天恰好不潮湿。

    新京报:会常点蜡烛吗?

    王秀青:总点蜡烛怕地面上有人发现,每天就下井之后点一会儿,我平均一个月用不完6根蜡烛。夏天买的蜡烛天热黏一块儿了,费了半天劲才把它们分开,都成了扁的,凑合用。

    新京报:没灯光的时候,都做什么来打发时间?

    王秀青:我有个小收音机,每天都带着,听评书,听歌,也听新闻,我知道河北保定自锯右腿那个事,人不是逼到那份上,谁会下那么大狠心?

    新京报:除了蜡烛,井下还有什么必需之物?

    王秀青:除了烟和饭我极少买东西。我有个装洗衣液的瓶子,夜里外面冷,爬上爬下麻烦还危险,就用这个瓶子小解。只要下了井,从不会想大解,这么多年有生物钟了。

    新京报:常年居于井下,会不会生病?

    王秀青:没什么病。

    新京报:在井下生活会有危险,热力管道一旦泄漏……

    王秀青:我想过危险,地下冒个毒气,谁在上面扔个东西,但生活所迫,由不得我。

    新京报:平时经常和井下的“邻居”聊天吗?

    王秀青:在井里住的人天南海北,哪的都有,你来了他走了,很多口音我也听不懂,几乎不打招呼不说话,大家没太多来往。

    新京报:最初下井时,心里是不是很难过?

    王秀青:没有,10多年前我刚在这擦车,那时这附近井下住了30多人,冬天实在熬不下去,最后我也一狠心,钻到井下。相比外面的冷,井下太幸福了。

    新京报: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王秀青:最难熬的还是最冷的时候,不出去吧,赚不着钱;出去吧,冻得要死。

    新京报:会觉得压抑吗?

    王秀青:几乎没有,我早习惯了井下的生活。孩子慢慢大了,也争气,我心里面敞亮。

    新京报:这么多年,是孩子支持你在井底熬下去?

    王秀青:嗯,只有我的三个孩子,仨孩子学习都很好,这就能让我撑下去。

    家庭生活

    每周去学校看一次女儿

    新京报:听说你每周都会去学校看一次女儿。

    王秀青:嗯,我大女儿在怀柔读高一了,一周得要约200块钱生活费,可我每天只赚不到100块。就每周给孩子送次钱,还能看看她。看完孩子我也不回家,她学校离家还有近70公里。

    新京报:平日多长时间回一趟家呢?

    王秀青:一两个月回趟家。过节一般都不回去,过年时,到年底回家几天。去年是腊月二十八回的家。

    新京报:回家都做些什么?

    王秀青:就是把他们娘几个干不动的活儿干了,换煤气罐,孩子生病了,我领孩子看病;家里没钱了,回家送钱。

    只要是当天干完活,还有回市里的车,我一般都回市里,不耽误第二天早上擦车。

    新京报:你跟亲戚朋友说在北京打工干什么?住哪?

    王秀青:村里人只知道我在北京擦车,我没告诉别人我在井下住,老家河北滦平的人也不知道。两三年前,我们村有个人来跟我一起擦车赚钱,晚上跟我在井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不干了。

    新京报:女儿知道你在北京做什么、住在哪儿吗?

    王秀青:我家里人都知道。

    新京报:孩子们有没有提出要来市里看看你?

    王秀青:我儿子今年12岁,他六七岁时,对我住在井里很好奇,让他妈带着来找我,跟我下了井,孩子问人家的爸爸出去打工都住房子,你怎么住井里?

    孩子回家后,再也没来过,他们对家、对我,还有我住在井里可能习惯了,只是他们从不带同学来家里,也很少去同学家,就是一张张往家拿奖状。

    挣钱谋生

    借的钱我肯定还

    新京报:擦辆车大概要花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生意好?

    王秀青:15分钟吧,凌晨三四点时出租车交接班之前,生意最好。就是冷,用冷水擦,手总冻麻。

    新京报:每天最多能挣多少钱?最少呢?

    王秀青:最多能挣100元,最少就一分钱不挣,有城管的时候,就没有活儿。

    新京报:城管通常怎么管理你?

    王秀青:开始时会没收我的水桶和抹布,我只能再去买水桶。后来见城管来,就不擦了。

    新京报:在老家种地或打工跟城里比能差多少?

    王秀青:现在老家可能有活干,赚的钱也不比在这少,但我已经习惯了在外面,我对丽都饭店这比我们村还熟悉,认识的人也都在这,扫地的、开车的、小保安,不想动了。

    新京报:超生罚款是怎么凑齐的?花了多久?

    王秀青:今年上半年,孩子该准备上高中了,女儿都十六七了,户口还没上,没上户口高中都上不了。

    超生罚款一共6万,从年初就开始凑这钱。我回了趟滦平老家,亲戚给凑了万把块钱,剩下的全是在这块借的,开出租的李伟借给我5000,扫地的王景如借给我3万,她家拆迁了,看我难,就借给了我。保安的,看门的,有两三个月,见人熟点就借钱。

    新京报:现在你每月挣到钱如何分配?

    王秀青:每月赚2000多块钱,大女儿上高中,每月花七八百元,剩下的给家里点,其余的得还账。我花钱不多,一天下来吃12块钱,买盒烟5块,其余没任何花销,我有10年没买过一件衣服了。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不交罚款?或者那些借了的钱,没能力偿还?

    王秀青:以前倒是想过不交罚款,但孩子的户口一直上不了,不交行吗?

    借的钱肯定要还。从老家借完钱,离罚款的数目还差很多,李伟和王景如我们都认识好多年了,他们想帮我一把。人家的钱也不是白来的,你着急用人家能给就是情分了。我没承诺什么时候能还钱,我怕承诺了到时还不上,人家也都没逼我还、定期限,我赚出来一分还一分,一定要还。

    关于尊严

    “我不管别人看不看得起”

    新京报:你会觉得井下是“家”吗?

    王秀青:也不能算是家,但毕竟为我遮风挡雨,要有钱,谁不愿住大房子住酒店啊?

    新京报:算过10年来这个“家”为你省下多少钱吗?

    王秀青:算过。租房住平均就算每月300元,这10年,我也省下36000了。

    新京报:现在井盖附近的房价,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了,每次看到那些房子,你是否想过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王秀青:我一年赚的钱也买不起一个平方,这辈子是不想了,想也没用。

    新京报:有人说住在井下没有尊严?

    王秀青:尊严?分对谁讲。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2008年,我在路边擦车,城管把我抓走,把狗从笼子里放出来,把我关狗笼子里,我是想要尊严,那时还有什么尊严呢?

    新京报:你出井时,会有人拿异样的眼光看着你?

    王秀青:我不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现实情况在这摆着,我光靠要面子,孩子吃不上饭上不起学,到最后还是没面子心里难受啊。

    关于未来

    希望能有个稳定工作

    新京报:10年井下生活,你觉得值吗?

    王秀青:为了孩子,值。省这些钱,孩子能吃顿饱饭,买件衣服。没别的法,我没本事。

    新京报:如果没这次报道,你准备在井底下住多少年?或者说再擦多少年车?

    王秀青:我今年52,我觉得还能再擦10多年吧。那时候,我最小的孩子也大学毕业了。(说这话时,他笑了)

    新京报:想象过儿女将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吗?

    王秀青:把三个孩子都供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长久的我还不敢想。

    新京报:今后有什么打算?

    王秀青:现在不让在井下住了,城管也不让在路口擦车了,今天早上我趁城管没来,擦了三个车。要是这个活路没了,我想着得去找个什么地方干活,52了,人家还要不要我?

    新京报:希望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和高一点的收入吗?

    王秀青:咋不希望?(沉默了20多秒)我的腿前些年上山打柴摔断过,干不了重活,我还能干啥?

    我不需要什么待遇,能供应一家人吃喝就行,现在物价太高,一碗面条都要七八块,我期望能给我个3000元、4000元,能让我们一家活下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永生 李宁

    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河南永城回应女车主服毒事件:运管局局长等被...
    【视频】网络名人走进国家博物馆 传递正能量
    中央纪委解读三中全会《决定》“反腐新规”
    中组部:中央已决定免去郭有明领导职务
    八项规定实施满一年 全国近2万干部受处
    “官员率先延迟退休”遭质疑:看似带头实则恋权
    “免费午餐”叫停 支付宝变身“收费宝”
    图解公务员养老新模式 你以后还想当吗?(图)
    北京警方查处"口碑"公司等多个利用网络非法经...
    中纪委:新任干部子女财产将试点公开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牛奶涨价的背后……
    黄河内蒙古段出现流凌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
    奶源紧缺 包头市液态奶“涨”声一片
    可追溯羊肉受消费者追捧
    “扫帚大叔”王凤山
    莜面搓到联合国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9地入列全国资源型城市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专题】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2013年活力内蒙古网上宣传活动专题
    【专题】最美基层干部
    【专题】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