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路上·细节】三北防护林工程有多大?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6 11:00  【打印本页】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月25晚播出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第19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报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事例。

  1978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将历时73年,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日升月落,寒暑易节。历经几代人、亿万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据2018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三北工程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的水土流失区。工程建设者们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为2.4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三北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黄土高原年入黄河泥沙减少了4亿吨左右。

  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工程区近一半的农田得到林网的有效庇护,彻底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据科学测算,仅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就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60万吨。2017年全国十大产粮县全部是东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达标县。

  三北工程还建成了一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仅林业经济一项,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三北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工程建设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条件最艰苦、修复难度最大的地区,40年多的工程建设中,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工程建设,涌现出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齐等一批绿色发展的典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草,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整理)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