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奇游记——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21-08-11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象群终于南返了!

  大象的北移之路,终于有了新动向——6月17日21时48分,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辖区,向西偏北方向迁移13.5公里,在峨山县大龙潭乡附近活动。专家初步研判,象群呈现南返趋势。

  得知这个消息后,参与大象助迁工作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亚洲象作为一种巨兽,受惊吓后极有可能对人类发动攻击,对象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柔性疏堵、投食引导。”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介绍,这种操作其实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

  他解释说,由于大象的活动空间多数时候是野外自然环境,上山、下河的时候很难全方位围堵,“有时候突然赶上大雨天,为了保障山上的象群安全,还要为它们开辟新路”。象群吃完投喂食物,偏离既定路线也是正常情况,应对这种情况也唯有更多一些耐心。

  指挥部多次成功阻止象群进入人群密集区域,并帮助象群折返迁移。“象群呈现南返势头,虽然是气候变化、自身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但助迁团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们不遗余力地日夜监测、科学引导也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陈明勇说。

  虽然象群显现初步的南返势头,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比如象群随时都有变换路线的可能,具体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研判;再比如,象群南归需要过元江,元江7月份后就进入丰水期,水流量的剧增成为象群南归的巨大障碍。

  只要象群一天没有过元江南返,助迁工作就一刻也不能放松!

  大象们不会知道,有太多的人为它们一路守护。

  受领亚洲象监测任务之前,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和队员们大多从事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连续70多天象群监测下来,杨翔宇带领监测队员转场3州市8县20多个乡镇,机动近1200公里,无人机飞行2200余公里,标绘200多份地图,指导紧急疏散群众370余次。

  “监测是做好大象处置工作的基础,我们一刻都不敢懈怠。”杨翔宇说,刚来的时候分队才10个人,每天24小时持续不间断搜寻监测,最多在大象白天睡觉的时候能休息3、4个小时,一个月下来瘦了10多斤。

  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

  6月1日,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监测象群行踪。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6月6日,1头公象离开象群开始单独行动,助迁团队监测、决策等人手不得不兵分两路。自从离群后,这头公象反复进入人群密集区域,为了防止人象冲突造成公共安全风险,指挥部7月7日紧急启动捕捉转移应急管控方案,将独象短暂麻醉,连夜安全转移至西双版纳。

  “我们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虽然前期人员、物资、实施方案都讨论过很多次,技术手段也成熟,但每一个细节仍然不敢轻易放过,尤其是麻醉过程我们的心都是悬着的。”陈明勇说,他亲眼看着这只离群公象走进他们选好的适宜栖息地游泳洗澡,心里特别欣慰。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刘晓霞]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