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碘过量是否致病
据记者了解,经过多年的全民补碘,在5次全国碘缺乏病的调查中,我国人群的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2005年的95.4%。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食盐加碘量在进行调整。
2007年开始,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调整现行食盐的加碘量,2008年经由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讨论通过,在2010年开始调整,具体为:将现行加碘量适当下调,将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由原来35毫克/公斤下调至20—30毫克/公斤。并且,新标准中的食用盐碘含量有3种选择,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如居民饮用水碘含量等,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需人群的需求进行供应。今年,卫生部等8部委下发通知,要求从3月15日起,碘盐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新标准生产碘盐。
“补碘过量导致甲状腺疾病增加”的说法是一直质疑全民补碘政策的主要矛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来,各地区的甲状腺疾病确实在不断高发,这与吃碘盐到底有没有关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吃进去的碘,99%都会集中到甲状腺,因此甲状腺与碘的关系非常密切。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如果碘过量了,细胞会过度活跃,继而诱发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滕卫平则表示,碘过量的危害,主要是在碘营养易感人群中出现。这个易感人群隐匿在普通人群中,约占人口的10%—20%,他们具有甲状腺自身免疫的易感基因。碘过量可以诱发这个基因的作用,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但是专家也提出,老百姓不必过于担心摄入碘过量。甲状腺每天都需要摄取碘来合成甲状腺激素,加上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仅够维持2—3个月,所以人体生活在缺碘地区时是需要长期补碘的。一个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70微克碘,考虑到碘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损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摄碘150—300微克,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内是安全的。如果以30毫克/公斤的含碘盐计算,每天吃5克,所补充的碘就是150微克。可见,如果按照健康的标准吃盐,碘摄入绝对安全,正常人不必担心因为吃碘盐导致碘摄入过量。
食盐补碘是全球通用做法
据了解,食盐补碘是全球通行的做法,美国等发达国家超市里有含碘盐和非含碘盐出售,人们可以自己选择购买。邱明才强调,多年来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对于防治地方病、提高国人的智力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目前碘缺乏病已经明显减少,但补碘的工作仍不能忽视,“毕竟碘缺乏的后果要比碘过量的危害严重得多。”
针对沿海和发达地区的人是否可以不吃碘盐的问题,卫生部曾在2009年对福建、上海、浙江、辽宁4个沿海省份进行了居民碘摄入量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居民所吃的海带、海鱼等富碘食物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多,膳食中的碘近85%来自碘盐,来自食物的碘仅占13.1%。如果不吃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不足,碘缺乏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郭晓蕙表示,一般人都应选择含碘盐,只有发现了甲状腺疾病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限制碘盐的摄入。
同时,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不单单与补碘有关。邱明才认为,近年来几乎所有肿瘤的发病率都在上升,甲状腺肿瘤也在其中,“空气污染、食品污染、辐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都会对甲状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遗传也是很重要的危险因素。父母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子女就容易得病。郭晓蕙还提出,甲状腺B超的逐渐普及,也是让人觉得甲状腺疾病一下子多起来的原因之一。“如果光靠看和摸,直径1厘米以上的结节才能被发现,现在人们有了体检意识,有了分辨率很高的B超,芝麻粒大小的就能看到。因为没有查过,过去很多人可能长了结节,但一辈子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