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一泡尿引发的“口水战”
    内蒙古新闻网    14-04-23 08:58    打印本页    来源: 新京报

      日前,网上流传一个短片,一对内地夫妻在香港街头让小孩在路边小便,引来一名香港男子不满,举机拍摄,引发双方推撞冲突。有人指责当街小便行为的不文明,也有人替这对年轻夫妇辩解说这是“出于无奈”,还有人认为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文明行为被放大镜检视,是一种歧视,乃至上纲上线到内地与香港的争端。

      等一等再“上纲上线”

      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内地游客与香港市民就公共场所行为方式问题产生冲突,已非新鲜事。因此,当最近这起“内地夫妻带孩子香港街头小便引发港人拍照谴责”事件在微博上开始发酵时,很多人便预料到了“沸沸扬扬”的这一刻会比以往更快地到来。

      仔细观察一下各方的讨论,也实在无甚稀奇,大多是在跟风、站队,并热衷于将此事界定为“素质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以及“人性的缺失”。有趣的是,我尝试对事件本身的全过程和重要细节进行还原,却发现无法做到,原因是无论媒体的报道,还是意见领袖的评论,乃至现场网友对事件的还原,均颇有语焉不详,乃至互相矛盾之处。

      不妨这么说:事情发生了,也带来了冲突,但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千里之外的你我均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故事的不同版本,而非真实的故事本身。有人强调孩子的母亲打了路人耳光,有人声称旁观者拍摄了孩童的私处……生活不过罗生门,在这个观点基于立场而非事实本身的时代里,尤其如此。

      让我们先把尚且含混的事实放一放,退一步想:这个事件在框架或母题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在街边小便,纵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监护人仍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旁观者若有不满,自可言语批评,这是人家的言论自由。到此,事件就算完结,似乎没有什么上升的必要和空间。

      当街小便自然不雅,可放在任何一个公认文明的国家里,似乎也可归入“人之常情”。若有欧美醉汉在香港街头呕吐,恐怕不会有人上纲上线,扣上素质、文明乃至人性的帽子。因此,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香港是前殖民地,无论制度还是价值观上,均长期受英国影响;而两地社会发展程度不均,亦使得内地民众比起香港民众来,更加复杂、差异大。这些是隔阂的根源,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更是彼此谅解的前提。常识告诉我们,人不会无缘无故在繁华闹市中小便,而肆意拍摄儿童隐私也绝非大多数路人的兴趣癖好。一切冲突的发生均事出有因,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实在有违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面对此类事件,新闻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尤其应当珍惜羽毛,切勿打着“批评”的旗号行党同伐异之事。

      说穿了,还是要有耐心,要等一等,等到过程被厘清、细节被敲定,再去上纲上线。到那个时候,人们自然会发现这个“纲”和这个“线”已然不重要,如何消除误解、解决问题、避免伤及无辜,才是当务之急。而这些琐碎的东西,才是很多人整日挂在嘴边却从未真正理解的那三个概念:素质、文明与人性。 □常江(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香港何时变得如此“暴戾”

      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

      从一个内地人的角度看,类似的新闻着实没有任何新鲜感,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各种头条上读到自己的同胞在世界各地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在千年古迹上留名“到此一游”……悲观地想,短期内这种“形象”可能难以改变。

      可是,这则新闻还是让不少在港定居多年的内地人读到了一个陌生的香港。

      一位资深的香港媒体人回忆九七回归之初,当内地游客遇到类似的情况,港人定会出手相助,而非冷眼旁观甚至拍照上网。一个两岁女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无法与成年人相比的,在这一点上,香港人也不会例外。陆客的行为自然违反了香港的管理条例,但是,未经允许私拍儿童便溺的照片同样违反香港法例,并且,在内地和香港的文化背景中,这同样是不文明的行为。

      更激烈的行为是,在港人常用的社交网站Facebook、高登等平台上,激烈声音不绝于耳。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处境渐趋艰难,就从今年开始,几乎每个周末,在内地游客聚集的尖沙咀到旺角一带,都有大大小小的反对内地自由行同胞的游行。不时有内地游客在香港街头遭到这样的游行参加者的“围观”,感觉自己从内地来,就像戴着原罪。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莫过于去年,一位来自内地的女生在香港遭遇车祸遇难,网上竟有不少激进的本地人拍手称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昔日曾被无数内地人憧憬为文明与法治的天堂的“东方之珠”,正在经历一次重要蜕变。回想过去几年,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

      保持理性的香港媒体人和知识界不禁自问:昔日那个曾在饥荒年代救济同胞、在开放初期敞开胸怀的香港,从何时起变得如此暴戾、情绪化、冷漠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内地同胞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积累多年的财富能量与自由欲望。香港这个只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不仅要承载七百多万常住居民,还要承担日益庞大的自由行社会成本,仅去年,内地自由行人数就超过两千万,这对小小的香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如今,很多香港人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理性与宽容,“守城”的悲情感与非理性产生得无比自然。香港的社会情绪短期内恐难改变,而冀望内地游客素质短期内大幅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在两难之间,两地政府可做的,或许是给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自由行规模,算是给香港的一剂止疼片。 □张倩烨(香港媒体人)

    [责任编辑 李珍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斩断垃圾短信的“黑金链条”
    西藏告别“吃菜难”,“菜篮子”起了大变化
    西藏贵族庄园:一个时代的背影
    茂名贪官冯立梅:曾在退赃时当着众人扇老婆耳光
    李某某案律师披露案情被谴责 曾公布妇科检查材料
    中科协书记申维辰被免 被指与金道铭案调查相关
    中央直属机关纪工委:整治“五一”期间“节日...
    盘点近期5起法官违法案:4起由视频曝光 2起涉...
    刘云山: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成效
    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通辽市一五旬男子强奸15岁女生 并拍其裸照威胁
    关于对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内蒙古法院曝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
    莫旗的迎春花开了
    看仔细了!
    村里有个博物馆
    呼伦贝尔市首个“报春花”连翅竞相绽放喜煞游人
    雨中的守护
    赤峰市红山区绿化工作有序展开
    扎兰屯市打千眼机电井助农春耕送“甘霖”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