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专家详解“3名90后轮流殴打一少年”的社会成因
    内蒙古新闻网    14-05-28 15:27    打印本页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5月25日,一条视频“实拍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次日,3名“90后”犯罪嫌疑人在北京、河北落网,但引发的震惊和热议仍未停歇:正值阳光年龄的少年,为何会做出用石块砸人的残忍举动?视频背后,还有多少个沉默的“小刚”们?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采访有关专家,试图破解青少年霸凌现象的复杂成因。

      “流动少年”:环境诱发性格中的恶

      打人少年身上的“流动人口”标签,引起了重视。

      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通报,打人的少年两名为甘肃籍,一名为河南籍。“这些随父母进京的少年,其实是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关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北京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刘翔平说。

      这几名少年都生活在北京这个特大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刘翔平将他们称为“边缘人群”。

      刘翔平认为,是环境诱发了少年性格中恶的倾向。

      “他们生活中遭遇的挫折通常比同龄人多,平时会积累一些被压抑的负能量—对社会、现实、家庭、学校的不满。一旦偶然遇到了可欺负的弱者,这种负能量的心理就会被强化,甚至发泄出来。受害者的懦弱,会使打人者产生一种释放压力的快感。”

      “今天在现实中,一些未成年人做出了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指责、惩罚这些孩子,而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受到过怎样的对待,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陶沙说。

      3名打人少年都已经辍学。其中两人15岁,还是受义务教育的年龄。

      陶沙认为,“缺乏足够的学校归属感”,是辍学的重要原因。“辍学的孩子往往没有和老师、家长形成紧密的、信任的情感和人际联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受到重要社会关系的排斥,其负面情绪、行为就会比较多。在跟别人发生冲突时,受到排斥的人更多感觉到恶意。”

      对于在父母务工地辍学的青少年,应当如何消解他们的戾气?

      “辍学孩子在全世界都是教育难题。”陶沙解释,“未成年人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要负起责任,学校、社区、政府都要积极应对,但不是简单地‘把孩子抓回来上课’,重点在于怎样营造积极的环境去吸引孩子,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

      “小刚”们:“沉默就是助长伤害”

      很多人以为,孩子被打后,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保护。但在“三少年暴殴小学生”事件中,受害者小刚却选择了沉默。据媒体报道,他的理由是“怕父母责罚,也怕打人者报复”。

      面对青少年暴力,应该如何培养“小刚”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陶沙指出:“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在遇到伤害时不沉默。因为沉默其实就是助长伤害。”

      她认为,家庭、学校、社区都要让受到伤害或目击伤害的孩子有可靠的途径报告伤害。

      首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在遇到伤害时第一个寻求支援的对象。“亲子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互动,使孩子信任父母。”

      其次,学校应建立起校园欺负的报告、监控机制。“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确知道欺负是不被容许的行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到哪里去寻求保护。”

      第三,对于流落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的孩子,社区要承担保护和教育的责任。

      小刚不仅被殴打,还遭到了被撒尿的侮辱。在打人事件过后,怎样才能让小刚走出阴影?

      多名心理学家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受到或目击严重伤害的孩子,都受到了“应激创伤”。这时候,他们急需家长的细心关爱和专业的创伤辅导、咨询,甚至心理治疗。

      “比如在这次伤害事件中的小刚,父母要改变和小刚的亲子关系,建立信任,否则小刚伤势康复后,也可能会存在身心发展问题。”陶沙说,“如果心理创伤严重,建议由专业的机构介入。”

      全社会应对“青少年霸凌”零容忍

      2011年修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的社会,“重视从儿童福利的角度来考虑增进中国儿童的发展质量”。

      陶沙指出,儿童青少年间冲突、打闹乃至身体和言语的攻击,并不是罕见现象。因此,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恰当处理冲突,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

      追究少年“暴殴”同龄人的心理原因,刘翔平认为是他们“被尊重、关心、理解、重视”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真正破解青少年的暴力现象,要关心弱者心理需求的满足。”

      他呼吁,学校、家长、社区应联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

      这项研究基于20多万名学生及其抚养人的调查数据发现,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每提高10%,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排名提高约4%,学生幸福感和积极行为平均提高近7%,焦虑、抑郁、孤独、违规违纪等问题平均降低约6%。

      陶沙也指出了现在社会对青少年霸凌现象存在着不当认识:“不少人认为孩子不打不闹长不大、欺负和受欺负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受到欺负、甚至目击欺负对孩子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国外的一些几十年的追踪调查还显示,童年期受欺负的经历和成年后的精神问题有密切联系。”

      “因此,全社会应形成共识:青少年暴力欺负同龄人不可接受,对这种现象应该零容忍。”这位青少年教育心理专家最后强调。

    [责任编辑 李珍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14岁女孩因撒谎被父亲狠打 卧床两天后离家出走
    员工提前一个月辞职 莆田华夏良子养生会所扣工资
    江苏失独父母争夺子女冷冻胚胎 命运如何令人揪心
    新疆人民向暴恐怒吼
    不要再做后悔的爸妈:儿童家暴就此打住吧!
    互动:如何保障人民安全
    安监总局公布一季度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企业名单
    乌鲁木齐市民在5·22暴恐案现场祭奠遇难者
    奶粉行业新规陆续落地 国内四分之一乳企或被淘汰
    事业单位工资将与机关体系松绑 有望平稳增长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呼和浩特原副市长薄连根涉嫌犯罪案明日开庭审理
    内蒙古2.4万个事业单位的72万在编人员面临换"...
    包头市土右旗一男子深夜离奇失踪成悬案
    李克强赤峰考察:"面子"是城市风貌 "里子"是城...
    包头鼎太置业魏刚自杀:吸收存款超14亿元开庭
    牡丹花开香满园
    6月1日起内蒙古部分行政区域统一使用车用乙醇...
    内蒙古扎兰屯市本地蔬菜上市 价格平稳
    “天马神韵”马头琴交响乐音乐会在呼和浩特奏响
    内蒙古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人均月增191元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