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原因令你觉得平均工资总是拖后腿
原因一:诸多因素导致工资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解释,每年发布的各类平均工资数据反映的是全国或某一类单位、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由于单位所处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在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每个人对平均工资增长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原因二:平均工资是指税前工资平均工资的统计一般指的是税前工资,而且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其次还包含了社保、公积金等,所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个人实际收入的情况是必然的。
目前,中国社保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五项社保的具体缴费比例各地有所区别,但大致分别为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20%和8%;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2%和1%;生育保险:单位缴纳约0.8%,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缴纳约2%,个人不缴费。公积金各单位缴存比例不一,以广州为例,单位及个人的缴存比例可在5%-20%自行选择,每个单位原则上只能选定一个单位缴存比例,个人缴存比例应当等于或高于单位缴存比例。
原因三:统计人群只占少数有观点认为,平均工资不能反映居民实际收入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统计方法的误差。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于企业上报,统计局汇总后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该时期内职工平均人数得到。由此可以看到,上报数据的企业必然是以国企、大型企业等正规、优质企业为主,涉及职工人数少,工资高。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全国有就业人员7.73亿(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为3.93亿人,纳入分行业城镇单位统计的只有1.824亿人,只占城镇就业人数的46%,和全部就业人员的23.6%。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0.3万亿,除以1.824亿人,即为全国的平均工资56339元。
统计平均工资有啥作用?
既然平均工资体现不了劳动者真实的收入,那为什么每年还要统计呢?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要统计平均工资,主要是为了掌握单位的用人成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宏观调控,而非掌握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比如最低工资标准定多少,社保标准、司法机构的赔偿标准,这些都需要掌握用人成本数据,也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均工资标准。不过由此带来的弊端也在产生,由于平均工资的增加,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不少网友感叹,工资没涨但社保缴费提高,实际到手工资变少,收入“被下降”。
建议:根本在于提高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的统计,与每位劳动者息息相关,要想“吐槽”者们少一些,平均工资的统计亟须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与复杂状况,体现在经济社会指标上,亟须统计方法与理念上的相应跟进与革新。诸如更能反映整体收入差距的中位数、基尼系数等补充数据,或者提供更具参照意义的按行业和岗位分类统计数据等,未尝不具备参考意义。“吐槽”者们自嘲“拖后腿”,并非仅仅针对工资收入,而是期望改革的力度能更大些,当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
网友声音
@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我在私营单位,就是家具厂的造型师。平均年收入也能达到7万多元吧,为什么大家普遍都说拖了后腿呢?
@arlin安静:其实大部分老百姓都没那么高的收入,这只是一小部分发达地区收入高的人群收入。
@姜妍雪:看完数据,心情好好,看来我的工资很有前途呀。(广州日报记者 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