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博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多国治地铁性骚扰:我骚你再扰?狱中度余生!
    内蒙古新闻网    12-06-27 10:23    打印本页    来源: 广州日报

    东京地铁设置的“女性专用车”。 (资料图片)

      地铁性骚扰屡禁不止 多国出“狠招”治理

      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海地铁二运”,在6月20日晚的一条“提醒”微博引得满城风雨。不仅仅在网络上引起论战,更有蒙面女郎现场抗议,甚至打出了“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猛语。

      对于地铁上的性骚扰,有些人提出设立女性车厢,而有些人则认为地铁设女性车厢是歧视男性。

      实际上,地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封闭的环境成为性骚扰事件的频发地。纽约一名男子仅地铁性骚扰一项罪名就曾被捕30次,法院数次裁定他持续性侵犯罪名。

      这些害群之马让各国的女性深受其害,为净化出行环境,相关国家纷纷出台治理措施。

       美国

       纽约女警诱捕地铁色狼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发生在纽约地铁上的性骚扰事件非常严重。

      《纽约时报》2006年的一份随机调查显示,多数生活在纽约的女性都有在地铁上被性骚扰的经历,有人8年内遭受过6次性骚扰。而一位23岁的职业女性甚至说:“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对此,纽约市警方曾发起为期两天、代号为“曝光”的抓捕行动。在地铁高峰时段派出多名女警察扮成普通女性作为诱饵,在地铁站和车厢内抓捕实施性骚扰的色魔。

      在那次打击行动中,当场拘捕了13名有性侵行为的男乘客,其中10人被控触摸他人身体或用下体摩擦、骚扰女乘客,3人被控犯公共场所亵渎罪。警方公布行动成果后,在纽约市引起很大反响,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便衣女警是地铁色魔的“克星”。

      对此,纽约市警方表示,“我们要通过行动让那些潜在的色魔知道,他们下次再下手时,对方很可能是便衣警察”。尽管许多女性并不指望一次行动就彻底消除地铁上的性骚扰,但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日本

       东京地铁主推女性专列

      东京地铁号称是世界上最拥挤、最繁忙的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750万人次,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人贴人的车厢成为不轨之徒对女性发动性骚扰的最佳场所。

      2004年一份调查中显示,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当中,有近64%曾在公共交通上遭到非礼。而高峰期居高不下的客流量,令受害者根本无法分清楚谁是非礼者,这种情况在夜晚时尤为严重。

      为减少女性搭乘地铁时遭到性骚扰事件的频繁发生,日本东京地铁在早晨上班高峰期专门为女性设置了车厢。列车途经商业区、娱乐区和市中心等数个主要站点,基本能够满足女性上班族和学生的需要。

      而贴有“女性专用车”字条的“女性专列”最早是从2000年12月开始在新宿-多摩的地铁线路上设置。试行后,这种“女性专列”颇受好评,2002年7月“女性专列”正式运行。

      墨西哥

       高峰期男女分车厢乘坐

      墨西哥城有11条线路,全长200余公里,日运送乘客500多万人次,在日运送乘客数量方面居世界前列。

      不过,一旦到了上下班高峰时段,墨西哥城地铁总是人满为患,车厢里人贴人的情况经常发生。车厢里的不轨之徒乘机对女乘客动手动脚或盗窃财物。

      为了减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墨西哥想出了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实行男女分乘的办法。在出行高峰的上午6时到10时和下午5时至晚9时这两个时间段内,每趟共9节车厢的列车,留出前两节车厢专供妇女乘坐,换乘时又预留有专门的男女通道。

      如果女性乘客有男性家人同行,他们可以选择分开乘坐或者一起坐在普通车厢。

      这一男女分坐的方法已有10多年,对保护妇女和儿童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当局还在地铁站安装了3400多个摄像头,派驻3000名警察,随时监控骚扰事件。

       争议

       该不该设置女性专列?

      目前,全球大约有9个城市的地铁设有女性车厢。一些国家风俗习惯要求男女隔开,如德黑兰;另一些国家如日本、巴西为保护女性也设立女性专用车厢。但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大城市的地铁中并没有女性专用车。

      被指对男性逆向歧视

      韩国也曾在1992年尝试过女性专用车厢制度,但这无法阻止高峰期间蜂拥而至的男性乘客。2007年又出现过这样的提议,但“对男性的逆向歧视”的反对意见太强烈,提议终成泡影。

      韩国再度设女性专列

      2010年首尔警方共逮捕性骚扰罪犯1192人,比2009(671人)增加78%,地铁内的性犯罪越来越严重,首尔市政府在2011年又一次提出女性专用车厢。

      但不可避免地再次引起争议,专用车厢“可能会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坐在一般车厢里的女性对性骚扰无所谓”。而男性乘客同样感到不快,上班族金郑敏说:“把所有的男乘客都看做是性犯罪嫌疑人,这让人感觉很冤枉。” 

      新闻链接

       地铁性骚扰被抓30次美“咸猪手”恐终老狱中

      现年53岁弗雷迪·约翰逊是纽约地铁性骚扰的惯犯,迄今为止,他已被捕53次,犯罪记录长达57页,仅性骚扰一项罪名,就被捕30次。2008年,他再次被控持续性侵犯罪,可能面临终身监禁,如果他再犯一次,肯定会在监狱中度过一生。

       监禁4年,出狱半个月再犯

      约翰逊最近一次被捕发生在2008年。他在地铁上随机挑选女性对象“下手”,挤到一名女性身后,用自己的骨盆部位磨蹭她的后背,很快被车上的便衣警察抓获。但他拒不认罪,并表示:“我没有碰她,我只是想出去。”

      当时约翰逊刚结束因持续性侵犯罪名带来的4年监禁,获得假释出狱。而在出狱后半个月的时间内,又一次因性侵犯被捕入狱,被捕时脚踝上还戴着警方用于监视的电子脚环。

       竟将性骚扰癖归咎于女性

      这已是约翰逊10年来两次被法院裁定持续性侵犯罪名成立。

      约翰逊被捕后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性骚扰癖”归咎于女性。“城市里和地铁上有这么多吸引人的女人,难道她们就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约翰逊的“性骚扰癖”始于1982年,当时他见到一男子在地铁上磨蹭一女子,很是好奇。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中国30岁以下男性比女性多逾2000万 光棍危机凸显
    外交部就北京植物园园长被东京警方拘捕等答问
    辽宁抚顺投资近3000万元大桥竣工前坍塌
    河南平顶山市中心大屏幕播放近20分钟黄片
    中国铁路7月调新图 京沪高铁实行高峰运行图
    “醉驾入刑”各地标准不一 专家称未必一定受罚
    教育部公布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
    陕西米脂县委调查事业单位招考出现错误事件
    如何让居民少储蓄多花钱(市场观察)
    “三西”扶贫记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2012年内蒙古高考预测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布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内蒙古2012年高考文理科状元揭晓
    理财产品变保单?包头毋女士称将追究建行责任
    内蒙古高校招生各科类考生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确定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突发洪水 已致8人死亡
    4个渠道可查询高考成绩
    【创先争优进行时】内蒙古全区拟表彰的创先争...
    巴彦淖尔五原县“6·15”交通肇事逃逸案17小时...
    关于对全区创先争优先进旗县区党委、先进基层...
    新闻专题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一见“粽”情——2012年端午节专题
    【专题】聚焦2012年高考
    创一流首府城市 建和谐宜居家园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