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凌晨,北京从头天下午开始降下的大暴雨仍没有停,街头被暴雨所困的两位行人奋力向驶过的车辆招手求援,但始终没有看到出租车出现。当晚,许多市民被暴雨所困,无法回家。本报记者赵青摄
出租车公司:一边享受垄断特权,一边“份子钱”旱涝保收
暴雨中出租车业因何缺位
编者按
极端天气考验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与道德,也检验着一个城市的市政设施、应变能力以及公共服务的水平。在北京60年不遇的大雨面前,出租车业,这个城市的窗口行业,就这样受到了拷问。
拒载、乱收费,这些固有的顽疾在城市突发的灾情面前被放大为“漫天要价”、“趁火打劫”。少数害群之马当然不能代表出租车行业的整体。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当这个城市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一些出租车司机选择的是熄火回家,而不是载客前行?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顾虑重重?是什么让他们一步步远离职业的底线?
当一个行业在特许经营与垄断的束缚下成了一滩死水,当司机们为“份子钱”不堪其苦,当公司甚至连保险都要克扣的时候,仅靠道德约束、管理罚则,难以根治“要车无车,有车无德”的问题。因此,当我们为暴雨中靓丽的“双闪车队”而感到温暖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出租车行业体制性改革这一沉重话题。
7月21日的暴雨中,出租车行业给公众留下了不高大的背影。
因暴雨滞留在机场的人们发现,出租车等待区空空的,很少来车。为数不多的出租车中,漫天要价的却不少。在路上,一些出租车随口开价,20公里左右的路程,要价300元、400元甚至900元,有的还按人头收费,每人200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政府发给出租车每车(单班车)每月905元的油料补贴费,按北京市约6.6万辆出租车计算,每年政府给出租车业的补贴费规模在7亿元左右。
这笔钱是从谁的口袋里拿出来的?拿着补贴费的出租车业,为什么在突发灾害天气的时候,交上的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出租车雨夜“打劫”
出租车业当天的两个举动令公众心寒:缺位、涨价。
从外地出差回京的网友艾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因飞机延误,他到7月22日凌晨1时才下飞机,当时机场旅客滞留严重,一些疲倦的人直接睡在地上。他想打车,被告知出租车承运处没车,只能拖着行李去坐机场大巴。
机场大巴将他送至国展桥。当时大雨还没有停,大巴下车处有7到10辆出租车,他直接找一辆上了车。司机问他到哪儿,回答说去马甸桥附近。接着司机说,不打表,收费100元。艾利一愣,没反应过来。司机又说,“至少100元。”
艾利脱口而出:“趁火打劫!?”
司机直接回答:“是!”
这个乘客拿着行李就下了车。他发现,这些漫天要价的出租车都是正规出租车公司的运营车辆,一些带着孩子的人没办法,只能选择“被打劫”。
后来,艾利又在路边等了半个小时。这期间,出租车和黑车经过他身边都会问地点、开价。雨夜里,他硬是在三环上徒步几公里走回家。
一位旅客和艾利的经历相似。他从机场坐快轨到了东直门,看见地铁站附近不下几十个人在雨中寻找出租车。他试着拦过3辆车,结果发现,从地铁站到某酒店1.5公里的路,司机开价车费都在200到300元。
“如果这是个别现象也就算我倒霉,但当天,很多出租车都是这样。”艾利说,那天夜里没有公交车,机场大巴也不负责送旅客回家,除了出租车和黑车,人们别无选择。
另一些愤怒而无奈的人把拒载车辆的照片发到网上。发图的李女士表示,机场到三元桥不长的一段路程,开价400元的车并不罕见;一些司机公然提出,要按人头收费,200元一位。
中国青年报今年6月发起一项针对出租车业的调查,结果显示,97.4%的受访者曾遭遇“打车难”,其中54.2%的人“经常”遇到,66.6%的人认为遭遇“打车难”会对城市产生不良印象。
暴雨成灾之时,这一城市顽疾再次大发作。北京的暴雨一夜,有人牺牲,有人遇难,抱小孩的多人被困。暴雨之中,出租车趁火打劫的行为,显得尤为刺眼。